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上海市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10”计划,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9日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学校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经过117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内地高校前列。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5年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工作的通知》(教港澳台厅函〔2024〕21号)文件精神,同济大学2025年继续在香港地区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
一、报名条件
1.考生应拥护“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并愿意按照同济大学要求完成相应学制的学习。
2.考生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或非永久性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所持证件须在有效期之内。
3.考生应参加2025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且符合教育部《2025年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办法》相关要求及最低录取标准。
二、招生计划和专业
同济大学2025年在香港地区招收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为20人,招生专业目录详见附件。
三、报名方式
考生在2024年12月1日至31日期间登录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网上报名后,考生须在2025年1月23日前登陆报名系统查看报名审核结果。中国教育交流(香港)中心将于2025年2月14日前通过系统公布缴费及报名确认结果。
注:具体报名要求以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网上报名系统发布的信息为准。
四、录取原则
1.基本要求如下:
(1)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科目必须达到六科以上(含六科)。
(2) 公民科达标。
(3) 核心科目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数学科分数须分别达到4、3、4;或者核心科目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数学科总分达到14分以上(含14分)。
(4) 理科招生专业要求考生两科选修科目中需包含数学延伸部分或物理或化学之一,文理兼收专业不限要求。
2.对于符合要求的投档考生,我校按照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数学科三门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并依据考生志愿,参考考生高中学业成绩,择优录取。考生总分相同时,则依次以数学科、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分数从高到低确定录取顺序。
3.各科目考试成绩等级中的5*按6分计算,5**按7分计算。
五、所需费用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与内地学生相同,具体费用标准按照入学当年学校公示的标准执行。
六、其他
1.学校在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过程中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方案公开、选拔公平、结果公示”的要求。招生工作接受学校招生工作监督小组的严格监督,同时接受社会监督。学校纪检监察机构监督邮箱:jcc@tongji.edu.cn。
2.对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中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外国籍学生,须同时符合《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外函〔2020〕12号)相关要求,我校参照此简章办法,综合评价其他方面择优进行录取,但不计入我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录取人数,入学后按国际学生进行管理。
3.若教育部、香港教育部门等政策有新规定,则按照新规定执行。
七、联系方式
单位:同济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86-21-65982643
传真:+86-21-65981513
邮箱:tjzsb@tongji.edu.cn
网址:http://bkzs.tongji.edu.cn
单位地址/邮政编码: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瑞安楼101A室/200092
八、本简章由同济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
2024年12月9日
附件: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 |
招生专业名称 |
学制 |
科类 |
备注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四 |
文/理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物流管理 |
||||
会计学 |
||||
金融学 |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 |
五 |
文/理 |
▲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四 |
|||
城乡规划 |
五 |
|||
风景园林 |
四 |
|||
城市设计 |
||||
设计创意学院 |
工业设计 |
四 |
文/理 |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四 |
理 |
|
地质工程 |
||||
智能建造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 |
四 |
理 |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环境科学 |
||||
交通学院 |
交通工程 |
四 |
理 |
▲ |
交通运输 |
||||
车辆工程 |
|
|||
汽车学院 |
车辆工程(汽车) |
四 |
理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四 |
理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 |
理 |
|
智能制造工程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
测绘工程 |
四 |
理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 |
理 |
● |
信息安全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软件工程 |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 |
理 |
● |
自动化 |
||||
通信工程 |
||||
人工智能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
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五 |
理 |
▲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五 |
理 |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技术 |
四 |
理 |
▲ |
生物信息学 |
||||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
海洋科学 |
四 |
理 |
|
地球物理学 |
||||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
工程力学 |
四 |
理 |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 |
理 |
|
统计学 |
||||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应用物理学 |
四 |
理 |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应用化学 |
四 |
理 |
▲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传播学 |
四 |
文/理 |
|
外国语学院 |
德语 |
四 |
文/理 |
|
英语 |
||||
日语 |
||||
人文学院 |
哲学 |
四 |
文/理 |
|
文化产业管理 |
||||
汉语言文学 |
||||
法学院 |
法学 |
四 |
文/理 |
|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四 |
文/理 |
|
中德工程学院 |
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四 |
理 |
中德合作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外合作办学) |
||||
汽车服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注:▲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不招收单色不能识别考生。
如遇招生专业调整,录取专业名称以实际发放录取通知书为准。
资料来源: 同济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
同济的100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100年;
同济的100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100年。
——摘自习近平同志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4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6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62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以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高速磁浮列车、新能源汽车、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495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9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2.55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3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1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0人,硕士研究生11038人,博士研究生6514人。另有国际学生2225人。拥有专任教师278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7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1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8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7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8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0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7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
除特别说明,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5月